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夏抗金-《穿越大宋重拾旧山河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礼部尚书说得中规中矩,没说不出兵,也没说一定要出兵,但偏向于出兵,以彰显大宋国威。

    杨再兴出列说:“臣赞成皇上援夏抗金,一来可打消金国嚣张气焰,二来可助西夏平稳过度,三来,还可以接应永国公。若皇上考虑出兵,臣愿领兵前往!”

    李纲悄悄看了看杨再兴,虽然三点都很重要,但是杨再兴更看重的是第三点吧?杨再兴此人,最重情义。

    赵构问李纲:“安国公的意思呢?”

    李纲心中早有了决断,回答说:“皇上,您考虑出兵,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臣结合目前国库、兵力、粮草后勤,以及全国抗金扬威的志气,认为皇上的决定十分英明!”

    李纲充分列举了可以出兵的条件,还顺便奉承了一下皇帝,赵构十分高兴,说:“先礼后兵,先发一封国书给金国,言明西夏已正式依附我大宋,侵犯西夏就是有辱大宋颜面。金国自收到本国书十五日退出西夏国境,否则兵戎相见。另外再和西夏王联系,说明大宋出兵援助的意愿,别到时候两边不讨好就麻烦了。”

    李纲说:“这是自然。臣举荐刘筱臣前往金国谈判。”

    刘筱臣目前在翰林院负责编纂《建炎大典》,《建炎大典》是屈平向皇上建言编纂的一部覆盖面极广的多学科丛书,完工后,它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,涵盖已知的所有行业典籍。

    这本书的主编是赵构,副主编有李纲、屈平、六部尚书等,由此可见它的受重视程度。

    赵构想起来,上次刘筱臣出使西夏就做得很棒,只是他现在受命编纂《建炎大典》,难道人才济济的大宋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谈判的人了?

    赵构说:“刘筱臣目前主持编纂大典,怕是难以抽身,不如再选一人?”

    李纲说:“皇上,大典包罗万象,光是搜罗世间文集就不是一两年可以办成的,也不差刘大人一人做事。但是谈判这件事,刘大人灵活知变,又有优秀成功案例在前,何不使他重操旧业,轻车熟路,也好早日成事?”

    赵构有个优点就是听得进谏言,忠言不逆耳,他敢听,大臣们就敢进言。

    赵构因此说:“好,此事不宜拖延,那就调刘大人前往北朝谈判。另外,命河北东西二路、河东路前线勤加兵演,作势随时出兵,乱敌视眼。”

    “是!”兵部尚书应道。

    杨再兴道:“皇上,臣请求前往前线!”

    赵构心道,前线有韩世忠、刘光世、岳飞,也用不到你,你去到人家地界不是让人尴尬嘛。不过转念一想,要是金国不退兵,大宋就要出兵挽回颜面,不如就派杨再兴去吧。也能成全杨再兴的一番战意。

    赵构说:“爱卿战意强盛,朕怎好打消你的积极性。这样,爱卿要是率京畿路军出战,未免太兴师动众,且耗费粮草,浪费人力物力。你就带朕的旨意去河东路,到韩世忠将军那里借一万兵马供你调度,如何?”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