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六章 泰山封禅-《穿越大宋重拾旧山河》
第(2/3)页
大宋朝廷经过一番讨论,在以屈平为首的同意声中,怀着人道主义精神,勉为其难地同意琉球各国并入大宋版图,同时通告日本,安分守纪,不得对大宋任何属国有非分之想,否则后果自负。
日本国收到警告,赶紧派大臣来京述罪,说这都是一场误会,不过是跟琉球各国之间因为出海打渔产生的一点小误会。惊动天国大驾,实在抱歉,特送金银物产以表歉意。
现在琉球成了正儿八经大宋的疆土,日本哪里还敢在琉球搞小动作。
日本国特使为了分散大宋注意力,又说,高丽国不尊天朝上国,与金国有来往。
大宋一想,对啊,今年都没来朝贡,难道是去年没给他们好处,就调头跟金国苟且去了?也太墙头草了!
反正日本有力气无处使,不如就让日本将力气往高丽身上使一使,一来拿日本当枪使,而来敲打一下高丽的锐气,免得有些棒子不知道天高地厚。
日本国得到了宋朝的默许,准备磨刀霍霍向高丽讨教一番。
天朝有言在先,日本与高丽的摩擦,天朝不管。这就意味着,不管是高丽的土地、人民还有财产,都可以让日本予取予求。
方此之时,大宋疆土在北宋原有基础上,向北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、收服西夏,向西收复陇右、纳入回鹘、新置古州西州,继而降服吐蕃,西南重纳云南,并入交趾半壁江山,东部有日本国臣属,还有刚刚自觉并入版图的琉球,大宋疆域面积直追汉唐,国民经济逐年回升,有望再创新高。400
因此,司天监在朝堂上大胆的提出了这个建议:泰山封禅!
司天监说:“近日东北方向,满天红霞,经久不散,百姓或传天空有火凤翱翔,此乃天降祥瑞,是上上之昭。根据方位推断,此乃东岳泰山所在。古人语:天高不可及于泰山,这正是天意降临的预示。方今圣上文成武德,一扭大宋颓势,中兴国力,或胜太祖皇帝。东有扶桑蓬莱,西降吐蕃,北收西夏蒙古,南纳云南交趾,四方疆域优胜汉唐,更有百国来朝,皇上功盖千秋。远古七十二帝,或见嘉禾生出、或有凤凰来仪,应祥瑞而封禅于泰山。后秦皇汉武,经天纬地,功盖于世,也曾封禅泰山。圣上功追秦汉,应顺应天象,封禅泰山!”
此言一出,群臣无不哗然。连赵构自己都没有这种思想准备。
谏官说:“皇上,百年前,真宗皇帝也曾封禅泰山,然而因为澶渊之盟,至今民间风评不雅,臣以为,此举当慎重。”
宋真宗乃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,真宗皇帝曾在寇准等主战派劝说下,御驾亲征,与辽军战于澶渊。双方经久鏖战,互有胜负,因此双方坐下来吃饭喝茶,定盟和解,即为“澶渊之盟”。真宗皇帝利用这段和平期,对内大力发展经济,造就“咸平之治”。
不过后世认为“澶渊之盟”导致大宋忘战去兵、武备皆废,自此文成武废。加上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,增加百姓负担不说,还有辱国风。
伟人的是非功过,自有历史评说。当时享受到和平的宋辽百姓,可是因澶渊之盟获利颇多。宋真宗去世时,甚至辽国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为他哭泣,可见影响之巨。
又有文臣出列说:“真宗皇帝虽然常为后世蔑称武功不显,但文成了得,若非真宗皇帝开启百年和平,哪有大宋后来文化与经济的繁荣,恐怕汉唐也未必能及吧?由此可见,真宗皇帝封禅,比之唐高宗不落下风。”
大家又说该封禅,又说不宜封禅,赵构自己也拿不定主意。
泰山封禅,自然是名垂千古,是证明自己功盖千秋的好事情,但是,这万一像真宗皇帝一样被后人说成往自己脸上贴金,这面子就不好受了。
“宰相大人,爱卿怎么看?”赵构问李纲,他是三朝元老,这个时候该勇敢地为朕拿个主意。
李纲说:“皇上文治武功,比之唐宗宋祖不落下风,但北方金国未灭,旧地未收,若等到收复了旧地,灭了金国,那将会是画龙点睛。到那时候封禅,应该再无憾!”
屈平见赵构又看向自己,便自觉说道:“李大人言之有理,北方金国是唯一的遗憾,若将蒙古一并收服了,那才叫此生无憾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