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辽攻夏-《穿越大宋重拾旧山河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群臣们献计献策、群策群力。

    小部分秉持着迂腐的狭隘的仁义礼智信思维,表示应该拿出大国风尚,救西夏于水火之中。

    大部分还是循着皇上的意思,坚决表示应该趁此机会收回西夏,如此一来西辽也便不敢再对西夏这块土地有任何非分之想。

    李纲说:“西夏叛出中原日久,当年襄王扶助西夏王李昌佐当政之前,本有机会收回政权,而李昌佐原本就有投效之意,只因当时西夏局势不好控制,最后才勉强让李昌佐坐到西夏王位上,实为权宜之计。

    如今我大宋兵强马壮、国富民强、疆域辽阔,西夏如口中之舌被我朝囊括其中。西夏内部实力不堪,加上外有西辽虎狼之师逼压,正是趁机收回西夏的大好时机。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!”

    李纲是朝廷的主心骨,他的意思,也就是多数人的意思,他更能左右少数人的意思。

    赵构满意地说:“既然大部分大臣都赞同借机收回西夏,不知可有何良策,能和平收回西夏,又能借机驱杀西辽人?”

    刚刚回朝的烈国公张俊急于表现,抢先道:“臣认为,可先遣一谋士前去游说西夏王李昌佐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;再派一支军队进入西夏,如李昌佐同意归顺大宋,则作为援军共同抗击辽军,如果他不答应,就借势攻击李昌佐。

    同时命漠西忽突部率军屯兵与西辽边界,随时候命攻打西辽;另让毅国公吴玠将军届时与忽突部南北夹击西辽。到时候,就形成一个三面围攻的局面,耶律大石必死无疑!”

    张俊之策顾虑周全,先礼而后兵,文武并重,三面合围。

    韩世忠、岳飞、刘光世等人纷纷同意张俊的看法。

    赵构便道:“既如此,谁可为朕前去说服西夏王?”

    刘筱臣当仁不让道:“微臣愿前往,臣与西夏王也算共过患难,相信他应该能听得进我的劝说。”

    秦桧与刘筱臣同在翰林院供职,他出列道:“皇上,刘大人正在忙于编纂《建炎大典》的关节时刻,抽身不得。臣不才,愿斗胆替刘大人前去。臣若失败,愿以死谢罪!”

    秦桧在灭金战役中表现突出,回朝后又负责校正推行宋体活字,深得赵构另眼相看。赵构毫不掩饰对秦桧才能的喜爱。

    赵构笑道:“两位爱卿不要争。刘爱卿有言在先,这事儿,还得看刘爱卿愿不愿意让你这个表现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刘筱臣不是傻子,他听出了皇上的意思,看来皇上更想栽培秦桧,让秦桧来得此功劳。刘筱臣只好做个顺水人情,就看你秦桧到时候能不能马到成功。

    其实说栽培秦桧,倒不如说皇上想还他人情。秦桧年龄大出刘筱臣一二十年,栽培的意义肯定不如刘筱臣。

    只是,秦桧劳苦功高,太后也常常夸奖他,皇上因此也想多给秦桧机会。如果秦桧真的有能,自当重用,如果他配不上自己的厚望,就让他退居一旁让位后贤。

    刘筱臣只好顺水推舟说:“秦大人说得也在理,微臣最近确实被编纂一事搅得焦头烂额。既然秦大人乐意为臣分忧,那我就先在这里祝秦大人马到功成了!”

    秦桧笑道:“多谢刘大人成全!”

    “秦大人,你可别让朕和刘大人失望啊!哈哈!”赵构开怀笑道。

    李纲心中有些不喜,秦桧这么贪功,要是他劝说李昌佐失败,那大宋就是眼下多一些麻烦,但要是秦桧成功了,只怕以后也要多些麻烦了。但愿自己是老眼昏花多心了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